股票配套配资 货币信用的逻辑

股票配套配资 货币信用的逻辑

  朱嘉明

  作为徐瑾“货币三部曲”的第三本,《货币简史:从贝壳金银到数字货币》相较于其前作《白银帝国》和《货币王者》来看,他观察货币的视角更为宽阔,不仅包括了一般货币理论、英国央行和美联储历史、金银到纸币的演进历史,还包括现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,以及加密数字货币的现状与未来。笔者将从本书中提炼几个或具有理论价值,或涉及货币金融历史走向的历史事件,或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与读者分享。

  作者在第一章写道:“事实上,货币不仅和信用密不可分,而且货币就是信用,而信用也是货币。”徐瑾关于货币和信用的逻辑是对的,即信用和货币是等价的,信用是前提,货币是结果。因为信用的非物理特征,所以基于信用的货币本源于无中生有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形式逻辑就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石,也是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特征。从此,信用不再是民间的,机构与个人的,个人与个人的,而是政府与个人的。传统的市场和民间的信用转变为现在的政府和政治的信用,信用的内涵从依赖贵金属的金本位、银本位转变为国家本位。任何国家和政府,都具有天然的“印钞”权力。货币彻底演变为以国家信用背书的纸币,即所谓“法币”(fiat)。徐瑾对此有清楚的认知:“我们今天这个时代,属于法币时代,也就是‘法定货币’时代。简单地说,就是我们的主要货币即纸币,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,大多数经济体主要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。”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,如果没发生大问题,即使发生再严重的通货膨胀,政府的信用货币最终都可以维持,直到通货膨胀率回落。

  近年来,在货币金融领域,现代货币理论的影响与日俱增,这是极其瞩目的现象。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货币理论历史并不悠久。如果将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思想加以归纳,包括:政府通过创造货币的方式进行支出,财政支出先于收入;政府发行债券与货币政策操作类似,可以帮助央行维持市场利率;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;赤字无害;财政赤字货币化;主权政府在主权货币制度下不会破产。徐瑾在书中,对现代货币理论给予特别关注和探讨。他写道:“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就是货币的国家化。”为什么现代货币理论得以形成如此影响力,徐瑾引用了他人的观点:因为该理论“反映了长期以来私人和公共货币管理之间的紧张关系。现代货币理论较传统理论的不同之处,在于该理论认为货币并非‘中性’,而是受到信贷和债务需求的影响”。至于现代货币理论的未来,徐瑾写道:“这一理论紧扣当下,变为现实的概率就越发加大。”

  作者在本书中,还以一章的篇幅讨论了数字货币,并将数字货币作为未来人类货币的一种选择。其切入点是现金和数字货币的关系,“数字货币的对立面,首先是现金”。现金逐渐减少,数字货币相应增加,以纸币代表的现金的优势和劣势也会随之消失。所以,并非无现金的世界,就是完美的世界。真正重要的是,在21世纪20年代的背景之下,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数字货币。第一类是经过电子货币转化的数字货币,这样的数字货币是法币的非现金形态而已。第二类则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。比特币、以太币是非主权加密数字货币的代表。如果从2008年比特币诞生算起,非主权加密数字货币已经有16年的历史了。世界上大多数重要国家不承认非主权加密数字货币是货币,对非主权加密数字货币分为合法、非法和模糊三种立场。至于主权加密数字货币,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完成。更需要指出的是,美国多次明确表态不会开发主权加密数字货币。尽管如此,非主权加密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形成了深刻冲击和挑战。比特币至少已经成为经过时间考验的数字金融资产,并且可以在纳入政府监管的情况下进行交易。以美国为例,Z世代和千禧一代对加密货币表现出明显的偏好。这些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人认为,“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是金融的未来”。作者还特别提到了2019年6月脸书所发布的Libra白皮书。Libra最终没有落地,原因很多。但是,Libra的理念和技术路线还是得以传承。当下Open AI推动的世界币(Worldcoin)就有着Libra的明显痕迹。

  徐瑾的《货币简史:从贝壳金银到数字货币》从思想、内容和结构上,力求展现多维和多元的货币的演变历史。现在人类的货币经济无疑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。这本书的结语显示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感:“欢迎来到一个货币的动荡年代,这里有向下的混乱股票配套配资,也有向上的阶梯。”(本文作者系经济学家、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技术委员会主席)